2017年3月7日下午三点,南昌大学法学楼报告厅座无虚席,台下台上的地面也坐满了人,过道、走廊、门口、讲台两侧还站满了许多慕名而来的听众。“中国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”、国际译联“北极光”杰出文学翻译奖得主、北京大学教授、著名翻译家许渊冲老先生应南昌大学社科处、外国语学院、江西省翻译协会诚挚邀请,前来为广大听众作了题为“中国文化走向世界——翻译视角”的报告,分享了他的文学翻译之路和人生岁月感悟。
这是一场没有张贴海报的演讲,全省翻译协会各单位的同行、许多高校的教师、学生及翻译爱好者从四处赶来。预感到场地不够,上午,活动主办方临时放弃了原定的外经楼201会议室,将场地改为大学行政楼的一楼报告厅。但是,下午两点左右,一楼报告厅已经爆满的实况通过各种微信渠道传来,主办方再次临时更换场地,将活动地点改到具有500多座位的法学楼报告厅。而实际到来的听众已超过一千人。整个活动体现出对知识的追逐、对师者的景仰和对历史的敬意,是高等学府的一道最美的风景。许老仿佛从时光深处走来,没有辜负大家的期许,以他的经历、学识、性情,给在场听众留下了永远值得重温的学术情景。
讲座中,许老着重强调自己的文学翻译“优化法”理论,并把此种方法与习近平总书记提倡的“文化继承、创新、系统”结合起来,用“美化之艺术,创优似竞赛”十个字加以概括。许老区别了东方象形文字和西方拼音文字,提出“对等”理论,即中西方文字只有50%可以达到对等翻译的程度,而剩下的50%就需要译者有出色的语言能力和扎实的文化功底,找到更好的文辞达到翻译效果,甚至超越原作本身。
许老举了几个典型例子,如他将《红与黑》中简单的“death(死亡)”译作“魂归离恨天”,既具有中国文化含蓄美的韵味,又让汉语的读者深切感受到了悲痛。又如,他在翻译李白的“举头望明月,低头思故乡”时,将其巧妙译作“I see a pool of light.Bowing,in homesickness I’m drowned.(月光如水,我沉浸其中)”,使外国人也可以感受到月光似水流过肌肤的冰凉触感,以及跨越千年化散不开的浓浓乡愁。这样字字珠玑的翻译广泛存在于许老的作品中,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和翻译学习者。再如,关于老子的“道可道,非常道”究竟如何翻译,许老给出了答案:“Truth can be known, but it may not be the well-known truth.”这是我们见过的最美的译法。感谢这位译界的大师,让我们遇见了西方文学中的美,也让西方世界遇见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!
讲座全程,许老贯穿着一个观点:“Better than before(超越从前)”。从他十几岁翻译林徽因的《别丢掉》开始,到如今尚在攻克的莎士比亚文集,八十年来许老日复一日地投身翻译工作,将毕生都奉献给了文学翻译和文化交流事业。讲座期间,照君女士也进行了分享交流,提出“翻译是外语的核心”这一观点。同为外语专业的她,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例,激励学生们努力学习,为中国文化的对外交流事业贡献力量。
在听众提问环节,当被问及如何传播赣鄱文化时,许老亲切谈起了自己翻译《牡丹亭》的切身感受,表达了对赣鄱文化难以割舍的情怀。讲座最后,许老对有志于翻译的青年爱好者和学习者殷切嘱托,希望大家坚持积累,为祖国的翻译事业打好基础,以便更好地作出贡献。场内掌声连连,经久不散。